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強烈推薦麥特戴蒙旁白的Inside Job《金錢帝國》

卞中佩:如果美國聯儲局與金融財閥是一對戀人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風暴,真的是金融產業的貪婪,加上與之共舞的政治精英將管制措施取消後造成的嗎?2010年美國通過的加強管制金融改革法案,真的能防止金融危機再度發生嗎?

九月底,美國調查報導新聞網站ProPublica及公共廣播節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公布了前紐約聯邦儲備局監理員瑟加拉(Carmen Segarra)提供的工作秘密錄音檔案。瑟加拉在2011年10月加入美國聯邦儲備局的分部紐約聯儲局,她過去也在金融業擔任多年的法務,因看不慣金融業的貪婪對整體經濟的戕害,決定進入聯儲局服務。她擔任紐約聯儲局外派至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監理員,一開始就對聯儲局與高盛之間的互動有如情侶放閃的文化大驚失色,對抗不果後決定進行秘密錄音,雖然2012年5月,瑟加拉就因為與上司爭論對高盛不利的報告結論而被開除,但高達46小時的錄音,已經呈現了作為監管華爾街金融大戶的紐約聯儲局,從上到下如何為高盛體貼設想,對打算嚴格施行監管的瑟加拉軟硬兼施,最後還以開除處分。

金融監理單位自甘淪為金融財閥的看家護院,甚至不惜掃除異己,雖然過去政府機關與企業間共生共榮的默契早是公開的秘密,但做到這麼粗暴讓許多人掉下下巴。在金融風暴後,大力推動金融管制條款的美國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就說,看到聯儲局對金融業溫情(cozy)的文化,立再多的法、給再多的管制權力都沒用。

本來在金融風暴後,對於釀災原因的一個流行說法是,1980年代後的雷根上台後的新自由主義,整個政府政務官與大企業高層形成新的精英集團,以市場調節萬能的說法為基礎,取消種種限制企業擴張的法令。金融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斷以創新為由,發明難以管制的新金融商品,最後在次貸失控下釀成巨災。

2011年得到第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幕後黑手》(Inside Job)就是主張精英論的代表,這部紀錄片揭露了從雷根時代委任美林CEO里根(Donald Regan)擔任財政部長開始,整個財經金融小內閣,都變成金融企業友好關係網絡成員的禁臠,包括聯儲局主席葛林斯潘、貝南克、柯林頓財政部長桑默斯、小布希財政部長寶森等等,這些原本就是業界高層,或是在學界就與金融業有密切聯繫,一朝當官就打算修改所有不利於金融業的法令,或者對高風險金融商品置之不理,推給市場能自動調節,等到危機一發不可收拾,又拿納稅人的稅金拯救理應受到重懲的金融業。

精英論的背後其實有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仍有一個堪可信任的文官制度,只是因為決策機制被貪婪的政經高層把持。美國行政機構在歷史上原本有嚴重的「分肥」傳統,也就是總統當選、雞犬升天,親信、朋黨不論能力良莠,紛紛擔任政府要職,在1883年的《彭德爾頓法》通過後,美國開始建立文官制度,將因為選舉影響到的職位縮到最小,文官行政中立並且依法行政。

但瑟加拉的錄音卻打破了這個流行已久的說法,聯儲局並不是因為高層被精英把持才沒齒沒牙,而是從上到下幾乎所有職員都被馴化成金融業的好保姆,將自己的執法投射為幫助金融業發展奶水。

聯儲局會形成這樣子的機構文化,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1980年代後金融業薪資飆升,一個年薪15萬的監理官去監管年薪150萬的金融業主管,的確會因為權力落差而自慚形穢;第二,美國社會普遍認為企業是創新的代表,政府則是阻礙社會進步的笨重官僚,執行管制的官員在道德上就矮了被監管企業主管一截;第三,金融業的發展神速,每個新商品都牽涉到複雜的理論及數學計算,一般文官根本跟不上整個產業進步的速度;第四,在薪資巨幅差異下,許多能力好的文官開始跳槽到金融產業,這種「旋轉門」普遍起來後,監理行為反而變成建立人脈網的良機。

所以美國聯儲局的狀況,讓人聯想到美國已經退回到封建時代或法國大革命後初期,政府機構是某個社會階級把持的情景,許多官員高到政務官下至基層文官,自己就認同是金融產業的成員,並在政府中戮力做好金融產業代理的角色。

美國在加強管制的思維下,於2010年通過金融改革法案,也提撥預算給各個金融相關部門以招聘有能力的新人,特別是紐約聯儲局這個主管華爾街的天下第一局,瑟加拉就是因此在2011年10月進入紐約聯儲局。她的遭遇,剛好就顯現僅僅只有管制是不夠的。

在被開除後,手握證據的瑟加拉決定跳出來當「吹哨者」(whistleblower),首先進行司法訴訟,2013年10月提訴,卻在2014年4月被聯邦法官駁回不審。她不死心,將所有事件紀錄提供給ProPublica,經過5個月的調查公布結果後,僅僅在新聞界引發了小小的漣漪,參議員華倫認為事態嚴重,絕對必須召開聽證會,但當記者問華倫有什麼辦法處理這種機構文化問題,華倫也完全答不上來。而瑟加拉開始面對聯儲局、高盛的輿論反擊,直指她是因為難搞、龜毛、沒能力才會被開除,而未來可能還會面臨無窮無盡的誹謗訴訟。

原本美國政府想要讓長江後浪推前浪,結果卻是後浪死在沙灘上。瑟加拉的努力將會毫無效果,甚至會被定罪,一直要到下一次金融風暴時,才會被提出來,原來還有這樣的小人物曾經這樣自不量力地對抗官商你穠我穠的結構,美國又怎麼錯過了一次次改革的良機。

轉貼: 天下雜誌


「黑金風暴」挖內幕 直指金融海嘯黑手

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全球經濟付出了20兆美元的代價,今年的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黑金風暴」,經過深入訪查,直指幕後黑手除了貪婪失控的華爾街,還有坐視縱容的美國政府,影片由好萊塢男星「麥特戴蒙」擔任旁白配音,一步步揭露金融海嘯的內幕。
席捲全球的黑金風暴,千頭萬緒,故事就先從冰島開始說起。2000年冰島政府開放跨國企業,開發地熱和水力發電,美麗的原始土地一夕變色,3大銀行也獲准民營化,解除金融管制,後果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冰島民眾:「我們受夠了,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
冰島3家小銀行5年之間,借了1千2百億美元,吹出夢幻般的金融泡沫,等到泡沬破滅,冰島全民落得破產下場,政府的金融監督形同虛設。旁白麥特戴蒙:「冰島有1/3金融監管員都跑去替銀行工作了。」
冰島大學教授佐加:「(官商勾結)是全球性問題,紐約也有一樣的問題,對吧。」銀行高層:「我們深感遺憾違反了美國法律。」
銀行業者亂搞,捅出大摟子,2008年「雷曼兄弟」宣佈破產,引爆金融海嘯,導致全球3千萬人失業,美國國債加倍,這一切絕對不是意外,而是失控的銀行業造的孽。旁白麥特戴蒙:「全球各家大型金融公司,一次又一次被抓到洗錢、欺詐客戶,做假帳的事也屢見不鮮。」
業界赫赫有名的大銀行罰款了事,卻不必擔負起任何罪行,擺明了花錢消災,反正怎麼玩都無所謂,乾脆創造出錯綜複雜的衍生性商品,賭得更大,而且什麼都能賭。旁白麥特戴蒙:「他們可以賭油價漲跌,某家公司是否破產,甚至連天氣都能賭,到了1990年代末期,衍生性產品爆發成不受管制的50兆美元市場。」
1998年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任職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的布魯克絲莉波恩提案要監管衍生性商品,卻被柯林頓政府壓了下去。旁白麥特戴蒙:「2000年12月,國會通過了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金融業說客協助撰寫的法案條文,禁止了對衍生性產品的監管。」
衍生性產品從此有如脫韁野馬,引爆金融海嘯的次級房貸就是惡果,原本屋主按月付房貸,放款公司對於貸款屋主都會嚴加審核,然而現在房屋扺押權賣給了投資銀行,包裝成衍生性商品CDO,再轉賣給全球投資客,投資銀行付錢給評比機構,得到3A評價,賣得嚇嚇叫。
旁白麥特戴蒙:「這個制度是定時炸彈,放款公司再也不在乎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償還,投資銀行也不在乎,賣出的CDO愈多,獲利就愈高,向投資銀行收費的評比機構,就算證明評估錯誤,也不必負起責任。」
次級房貸愈滾愈大,共犯結構從上到下都跟著獲利,人人享受白花花的進帳,銀行業高層更是吃香喝辣。華爾街勢力龐大,派出說客擺平政客,該把關的政府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產官學三方同流合汙,金融海嘯的幕後黑手呼之欲出。

轉貼: 「黑金風暴」挖內幕 直指金融海嘯黑手

--
您正在觀看的是 強烈推薦麥特戴蒙旁白的Inside Job《金錢帝國》

麥特戴蒙 問題出在公民服從
http://disp.cc/b/163-6YK3

債務貨幣的由來邏輯推演
http://disp.cc/b/163-9lIb

(好書推薦-博客來) 謬論時代:看當代經濟理論如何毀了這世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6481?loc=P_003_0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