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的觀察,針對版主的文章及上面的留言,我來補充一下。
在台灣,就算不關心政治,政治也無所不在。打開電視,充斥著政治新聞和政論節目(台灣的新聞和政論節目一點都不嚴肅,成天吵來吵去,精采異常)。歷史記憶的糾結和言論開放的社會讓政治成為台灣人的日常生活最關注的議題之一,不然就沒那麼多人站出來倒扁或投票了。
還有,我不覺得台灣有真正"去中國化",那只是民進黨政府這幾年來為了鞏固本土選票(深綠本省票)的表面化執政路線。畢竟,台灣政府是民選政府,民間媒體輿論有強大的監督機制,加上言論自由,政府根本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和影響力可以影響人民的文化思想。
相較於香港,台灣仍有很多人對中國文化有本能好感,在台灣如果能說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仍是很優越的。特別是八零年代之前出生的一代,更是對中國文化有本能的認同與尊重(因為這一代教育仍是國民黨掌控,是在說標準國語,認為中國文化是悠久精緻的教育下長大。)
當然,也不完全所有台灣人都是如此。台灣不少人對"中國"一詞概念的反感,不是因為"去中國化"的緣故,而是反感於對岸的政治體制。畢竟台灣人去大陸相對容易,兩岸制度實際經驗比一比,就會發現大陸社會的心理狀態仍相對閉塞,台灣的社會畢竟還是自由開放太多了。(八九那年北京發生的事我還是小學生,但我已在台灣新聞轉播上見證了一切。出了國之後,我很訝異多數大陸來的學生不知道,甚至不相信發生過此事)。
如果要真正論當今台灣人的文化認同,我會說是處在一種"各自表述"的狀態,有的人哈日,有的人哈美,有人以台客自居,有人以"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自居,而這些認同往往來自家庭教育或大眾文化的影響。因為政治就算無所不在,卻無能干涉個人在文化上的自我認同。(附註:我個人觀察,對台灣真正有極大文化影響的不能算是日本,而是美國。台灣的留學人口最大宗是留美,一切和美國有關的事物,在台灣就會成為光環)
我必須承認,台灣人在大陸人面前多半刻意避開政治議題(事實上,台灣人之間除非確定彼此政治立場,大多也都刻意迴避,會強調自己"不關心政治"),因為我們大多理解,大陸在一黨專政及黨化教育下,許多人對政治觀點大多很一致,不是很尊重不同的聲音,不是高談民族主義,就是用非黑即白的兩分法來論。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就迴避了。
最後回到電影本身。"悲情城市"剛播映的時候,是台灣的大事,因為這部電影代表一個長期民間的政治禁忌透過文化的方式被解放了。但另一方面,也引來不同政治立場的解讀和爭議。在台灣,本省人(在台灣三代以上以閩南話或客家話為主的人)和外省人(國共內戰前後時期來台的大陸人與其後代)之間因為歷史經驗差異,互不理解,仍影響著彼此族群對政治/歷史/文化等等的不同詮釋。
(抱歉我這留言拉拉雜雜的,一寫就無法停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