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員工沒有鬧事。都平靜的接受了企業結業的事實。因為他做的是咪頭以及小喇叭,一般直接生產員工采用的是底薪+計件制,所以發放完工資並同樣按照勞動法對應員工的工作年限補齊賠償,員工也無話可說,加上現在工作並不難找,所以還算平靜,發完工資三天左右,員工九成已經搬離宿舍。
結業的當天,全體員工跟他,一起吃了一頓飯,我也在,俗稱散伙飯。我叔很豁達,沒有表現出任何憂傷,並數次向員工道歉,招呼能喝的男員工多喝兩杯:以後大家還是朋友。但我明顯感覺一些員工的敵意:甚至吃完之後,一個員工借著酒勁惡意拿酒瓶把包箱裡的電視給砸了。飯店老板過來的時候,我叔趕緊安排其它員工把這名員工送回去,並向老板承諾我來賠。最後賠了一千五百元(32寸電視而矣)。
回到辦公室,借著酒勁,我叔還是哭了。畢竟十二年的工廠,說扔掉,沒有人能如此灑脫。這點我真的理解。開廠時,我叔三十五歲,而今已經近五十的年齡,東山再起,已經沒有可能了。
我叔的工廠,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做咪頭(就是耳機上面的兩個小喇叭)膠喇叭、耳機成品,每一個環節都涉及到比較多的人工,但同時技術含量又不高,進入門檻是比較低的,最高峰,我叔的工廠用工量達到140人左右,加上廣西專門有一家工廠給他生產成品,制品的九成供應給他,這家工廠常年用工量也在100人左右。所以實際的產銷量並不低,但利潤低微。
結業時,工廠員工五十多人。訂單不足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已出現,大部分員工在這個階段已經流失。這中間不得不說一個插曲,去年上半年,由於人工成本上升,我叔指示人事部門從中介手上招進二十多名越南人,這批越南人基本都是人蛇組織偷渡過來的(這個群體在廣東不是少數,少說在珠三角有五十萬以上),本來說好這批工人是不允許單獨出廠,出去的時候要跟大陸主管一起出去(比如購物什麼的),但最終有一點,幾個越南員工在廠外面的士多店門口打台球時跟士多老板發生了衝突,被士多店老板認出是越南人,報了警,結果我叔被派出所抓到派出所關了五天,罰款6萬,這批越南人全部被派出所抓了並在後來送到廣西後遣送回越南了。從這個時候起,我叔的工廠的經營狀態開始出現問題。
我也曾問過我叔,為什麼用越南人,他的回答是,沒有辦法了,一直以來,工廠一個重要的台灣客戶要的耳機,從06年開始做,1.8元一副,現在10年了,還是1.8元一副,但人工成本漲了三倍了,以前1.2的成本,現在成本生產管理控制得到位,也只能達到1.75元一副左右,如果不幸哪一批成品率出現問題,就要賠錢,試著談過漲點價,結果人家一句話扔過來:愛做不做,扔到廣西去做1.65元,扔到越南1.3元。現在還在下單給你,已經是看大家多年合作的面子。我叔沒辦法,才決定用一批越南人,工資大約2000元每月(中介那裡拿200元),這樣能夠把成本控制在1.6元左右,這樣的話,還能夠確保有8%左右的毛利。
最終,去年的8月,這張單還是沒有保住,台灣人把定單最終還是轉到越南了——20%的成本差距,每個月2-3個櫃的需要量,說實話,台灣人每月能夠省20萬以上。其實台灣人早已經在越南培養供應商,只不過前幾年從產品品質到貨期,越南工廠都沒辦法順暢配合,所以才沒有把單子全轉走。
沒有了這張定單,我叔的工廠馬上陷入困境。由於長期未關注國內訂單,尤其是手機紅紅火火的這幾年,未能跟上節奏,實際上造成在國內市場,只做半成品的供應,從未有機會成為某個品牌手機的合格供應商(想想可能也是好事吧,正常華為,中興,聯想,步步高這些大佬的門難進,小品牌或是山寨機可能分分鐘拖死你,做國外定單至少付款是非常及時的)。
人員到15年10月份時,逐步自動離職超過一半,即70人左右。而余下的七十多人,在春節以後又陸陸續續走了二十人左右。所以到上周一解散時,余下是50人左右。
昨晚,我再跟我叔坐下來聊了一次。問問他下一步的打算。他的態度還是讓我有些吃驚,我原以為他會暫時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但他第一句話是:你看我現在活得多爽,沒有房東來追房租,沒有供應商來追貨款,不用考慮每個月15號發工資,昨天轄區通知去參加一個安全生產會議,我只說一句我已經倒閉了,人家啥話不說直接說那就不用來了——你說這種日子有多爽。
繼續:我已經虧了一年多了,別人以為我有多風光,我虧一年,把前面兩年賺的錢給全部砸進去了,我把廠關掉,是不想把錢全部虧完,我還要養老呢——我老了,哪個人來給我發工資,我餓死在街頭上,也不會有人理我。
我問他,你這些年賺了多少錢。我叔問我,你認為我能賺多少錢?
04年開始創業的時候,自己打工出身,好不容易攢了有20萬元左右,全部投入到購買機器及組建兩條拉。那個時候有定單沒流動資金,06年的時候開始有幾張外單,前兩年賺的錢又全部砸進去買機器,搬廠房,從十來個人擴展到40人左右。接下來訂單越來越多,再搬一次廠,人員從40人擴到90人左右。至少在08年前,所賺的錢全部用於機器設備的添置,這中間只是全款買了一套房子,一台20幾萬的車子。08年危機時候,基本沒有賺錢,09年虧損,10年才開始進入正軌,但工資開始上漲,盡管訂單多,但實際並沒有錢賺,11年盲目回老家辦分廠,結果廠一建起來到了冬天,發現一個大問題,天氣太冷了,工人根本干不了活(手指不靈活),搞出一大堆報廢品,冬天沒完馬上關廠,前前後後損失70萬。12年、13年、14年這三年一分錢都沒有再投資,才終於沉甸下來一點現金。15年基本上平本,16年虧了半年,基本上要虧掉往年一年的利潤,再拖一年關廠,我直接回到解放前。
你認為我有多少錢?
我叔九十年代即到沿海打工,從普通工人做起,從300元月薪做到美企的制造部門經理,月薪1.8萬,一直在咪頭即成品耳機、音箱這個領域。從技術上講他的確是一把好手,也正是這樣,他才有勇氣最終跳出來創業。但事實上他的局限性也非常明確,長期堅持在生產一線,過於痴迷於生產技術,對銷售、財務基本上不管不問,所涉及的客戶,基本上都是原來的同事或者朋友介紹過來。我曾經多次提醒他,一定要銷售優先,至少要組建一個銷售團隊,將外單及內單調控好一個比例,這樣企業才能安全。但我叔太一根筋,總是拿一些例子證明他的偏執是對的:某某的工廠,不是有銷售團隊嗎?三年左右,全部都獨立出去開廠,然後再反過來把你企業競爭死掉:把價格一壓再壓,要不是這樣,這個行業的價格哪裡可能做到現在那麼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